2023年12月1日晚,3377体育官网名师大讲堂第九十三讲暨3377体育官网3377体育艺文讲坛第六十八讲在行政西二楼会议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教育部“ ”特聘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曹顺庆教授,作题为“文明互鉴与话语建构”的专题讲座。讲座由纪德君教授主持、陶东风教授与谈,李茂增副经理、赵德波老师等校内外两百余名师生参加。
纪德君教授对曹顺庆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纪教授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互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大潮中,构建自主的中国知识话语体系,是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纪德君教授主持讲座)
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曹顺庆教授首先从“如何改变中国学术的当代失语现状”切入讲题。曹教授认为,中国学术的当代失语,根本是文明问题。长期以来,“文明”概念的定义、文明观的全球输出以及文明史的书写话语都牢牢掌握在西方学者手中,直接导致东方文明自信的失落。因为文明观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搭建的各个学科都会受到此基础的决定或影响,文明观不解决,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就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失语”现状。

曹顺庆教授讲演
接着,曹教授回顾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失语症”问题的讨论。作为“失语症”问题的提出者,曹教授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未获成功的中国话语建构尝试作出了反思与超越。曹教授认为,“现代转换”有其提出的时代必要性,但是由于缺乏文明互鉴的视角,以西方文论为圭臬,导致文论话语建构的失败。应当从“文明互鉴”到“文论互鉴”的视野中,重新审视“中国文论思想”的当代生命力和“世界性”价值,从而探索中国当代这个话语的创新途径,重写文明史、重塑文明观。
曹教授对以西方理论为“元话语”的“现代转换”路径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中国古代文论重获新生的路径有三:一、重塑文明观,改变一切向西看的历史惯性;二、古代文论的古今通变;三、文明互鉴,建构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学术话语,走向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通过大量精彩的例子、严谨周密的正反面论证,曹教授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在新著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中,曹教授提出了“变异学”概念,并将这一彰显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话语及研究方法呈现给世界。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作为比较文学“中国话语”,受到了国内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比较文学变异学作为中国当代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话语的创新,就是一个中国学术话语可以走向当代西方的例子,说明了中国学者当代话语创新的前途是无限宽阔的。

陶东风教授与谈
与谈环节,陶东风教授对曹顺庆教授的报告作出了高度的评价。陶教授指出,中国文学理论自主性在新时期以来共有三套话语,一为80年代初期文学理论摆脱工具论,面对政治保持独立性的文学自律话语;二为90年代中期面对市场和商业大潮,文学如何维系自身独立性的自律话语;三为肇始于1996年“失语症”讨论,一直延续至今,由曹顺庆教授等学者所引领,旨在抵抗西方他者的话语霸权的中国自主文论话语。三套话语有着不同的知识合法性基础,在中国自己的文论话语背后是民族认同与文明观的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后,这一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关乎中华文明伟大复兴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问题。文明观塑造元话语,在知识论的背后是文明认同的问题,因此对历史知识的清理与反思有必要追溯到文明观这一根源。陶教授进一步提出了“文明观是由什么决定的?如果不把根子挖到这里,如何破除西方中心迷思?”的问题,与曹教授进行对话。曹教授回应指出,文明是由硬实力与软实力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不仅硬实力要强,软实力也要提升,只有文化崛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由于近代国力衰微,备受凌辱,知识分子误以为是文化误国,药方开错。面对过去矫枉过正的做法,今日要做正名的工作,这是今日之学者与知识分子的历史重任,也是广大青年学子的使命所在。

(讲座现场)
(梁家欣撰稿)